《国家宝藏》观后感11篇

更新时间:2024-04-02 11:09:45
《国家宝藏》观后感11篇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宝藏》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家宝藏》观后感1

“我们这个节目有多年轻?也就上下五千年。”《国家宝藏》001号讲解员张国立开场的这句话,打动了很多人。

电视屏幕上,继“诗词热”和“朗读热”之后,蜂拥而至的文化综艺节目出现了严重的雷同趋势。

“在文学等细分题材被集体消费的时候,我们要着眼未来,探索新的方向。”央视副总编辑朱彤承诺,央视将持续在原创文化节目上发力,从创作源头上秉持高品质与大格局,精益求精、精雕细磨,让央视文化节目品牌再创新高度。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浩瀚如银河,璀璨如繁星,如此极大丰富的文化宝藏,为内容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电视工作者在幸福的同时,也感到了惶恐——如何在珍视与呵护中去继承和发扬?

如今盛行的诗词歌赋和阅读赏析终究没有跳出“文学样态”,或许这正是《国家宝藏》立意的高远和深邃之处。然而,作为承载信息极大丰富的民族基因宝库,文物并非扁平的、冰冷的物件,其所涉及的学科门类堪称包罗万象。它们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不仅可以让我们触摸到那些或神采飞扬,或荡气回肠,或屈辱苦难的记忆,而且可以让今人回溯过去、找到认识自我的坐标;不仅蕴含有博大精深的智慧、巧夺天工的技艺,而且有领先世界的成就。这是一个厚重而广博的领域,也就注定了节目的格局更加宏大,视野也更为开阔。

从“诗词文化”到“国宝重器”,央视在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以创新思维把握时代脉搏,融入观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国家宝藏》正是央视肩负国家媒体责任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的创新尝试。”朱彤如是说。

从历史中寻找文化自信

同一件文物,用不同的方式来讲,传播的效果差异很大。身处互联网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作为电视产品,历史文化类栏目不能是阳春白雪的学术派,而应放下身段。《国家宝藏》力求通过电视呈现的手段让文物“活起来”,通过具有艺术观赏性的设计来为观众展出“国宝”,并对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历史进行充分解读。让观众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就像主题曲唱的:“一眼千年,沉默也胜万语千言,只有你有幸能描述这光明似箭。”

让那些珍藏于博物馆的宝贝走到聚光灯下,走进最大众化的“客厅文化”,国家级博物馆与国家级电视台联手把传统文化推向前台,也是让优质资源与文化担当相得益彰。正如央视综艺频道节目部主任吕逸涛所说:“每一件文物都记载了中华文明、文化的基因,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传播方式,让“《国家宝藏》节目立意高、形式新,国家文物局将给予大力的支持,我们也期待通过此次电视国家队和博物馆国家队的合作,能够为全社会提供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观照当下,才是让文物活起来的真正意义所在。正如于蕾所说:“希望观众能够感知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与自己的血脉相连,从而树立起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

《国家宝藏》观后感2

近日,央视播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火了。这档耗时两年制作的诚意之作,号召九大最具分量国家级博物馆(院),每家甄选出3件镇馆之宝亮相。每件国宝都有一个“保护人”,由明星演员演绎国宝的前世故事。

《国家宝藏》有多火?朋友圈里到处可见人们为这部节目点赞、各路好友竞相向我推荐“一定要看啊”,连一向高冷的豆瓣网友也给其打出了9分以上的高分。当然,《国家宝藏》有很多走红理由。比如让我印象深刻的,有大气磅礴的解说词,以及华丽酷炫的舞美效果。连在年轻人、二次元们扎堆的B站,《国家宝藏》的热度也排名前列,很多弹幕为其精良的制作水平点赞,大呼“真是良心综艺”。

在华丽的外表之外,《国家宝藏》之所以成功,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颇受欢迎,一方面在于其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节目固有思路,敢于创新,采用了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述方式。比如,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如果用传统的字幕或者旁白方式呈现,不仅不具象,还很枯燥,而《国家宝藏》采用了情景剧的方式,“演活了”文物背后的故事。尤其是敢于使用“自带流量”的当红明星,台词中还穿插了不少网络流行语,虽然不乏争议之声,但在我看来要达到文化科普的目的,首先要让大众有了解的兴趣,否则再好的内容,没有人愿意看也是做无用功。以明星提升人气,正是大胆创新之举,况且在节目的效果呈现上,各位明星们的演技也可圈可点,值得肯定。

另一方面,《国家宝藏》的好,还在于在文物背后见人、见情。如果只是展示文物,《国家宝藏》可能不会这么火。正是因为在节目中引入了一系列与文物有关的人物,向观众表现了他们对文物的情感与思考,才让这一节目更加打动人心。比如节目请到了74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仇庆年现场演示,除了让观众更清楚地了解古代绘画颜料的制作难度以外,老人独自去深山老林里寻找能作为颜料的矿石等故事,更让人感受到了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老中青三代故宫志愿者亮相,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们的虔诚和敬业。这让我想起曾引来万人空巷的《舌尖上的中国》,在展现食物的美味之余,也讲述了与之相关的人的故事:厨师对美味精益求精的追求、地方特色美食背后的人情故事、一场家宴中的亲情与乡愁,也许比食物本身更加打动人心。

《国家宝藏》广受欢迎,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文化传承,不能守旧僵化,更不能拒绝创新。只有用当下的社会语言讲出来、用当下年轻人能接受的方式传播出来,才能赋予其时代魅力。只要选对了表现方式,厚重的文化之美在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同样能赢得公众的追捧。

《国家宝藏》观后感3

说到综艺节目,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奔跑吧,兄弟》《我是歌手》,说到文物类节目,又有人会想到《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样的纪录片,但是能把综艺和文物融合起来的节目却是少之又少。《国家宝藏》就是这样的一档节目。

《国家宝藏》每一集都介绍一个博物馆,由博物馆选出三件文物,介绍它的前世传奇与今生故事。节目组会请明星以小剧场的形式演绎文物前世的传奇,而今生故事则会请专业人员进行介绍。

节目中反复强调“让国宝活起来”想来有点可笑。中国一向以拥有博大精深的文化著称,而多少人能真正做到了解祖国的文化呢?五千年的历史不是文化实力而是文化潜力,只能称之为素材,只有将这些浩如烟海的素材做出心的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新故事,这些潜力才能转变为实力。历史上的忍者文化放在中国估计连忍着列传都做不了,但日本却将其做的家喻户晓,变成了日本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美国亦是如此,作为一个仅有几百年历史的国家,相对而言文化本应该比较贫瘠,但是创造力却使他们的文化大放光彩。

中国文化现在也许欠缺的就是创造性的传输模式。如今中国最有创造力的文化产品是什么?有人会说是网络小说。专门翻译中国网络小说的英文网域仅凭几十本 ……此处隐藏6147个字……p>《国家宝藏2》里有个情节,凯奇他们去法国寻找宝藏线索,在街头和警察谈孟德斯鸠。突然想起来,怪不得法国人如此有优越感,认为法语如此美丽,还看不起山姆大叔,因为人家有卢梭、孟德斯鸠这帮子牛人,没办法,必须膜拜啊。无论是《独立宣言》,还是《人权宣言》,都是人生而为人的基本保证。文明的精神,才是社会进步的原因。

老外的博物馆,真的都很不错。印象最深刻的是芝加哥的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差不多是科学与工业扫盲博物馆。很多可以参与互动的科学实验、纪录片、各种模型,原来博物馆可以这么好玩啊。在此之前,我也没有去过多少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印象中的博物馆都是落满灰尘不见阳光的地方,员工也都是处在颐养天年等待退休的年纪。感受也都一样,没走几步就逛完了。无论是十朝古都还是六朝古都,博物馆都这么小,真有点说不过去,难道因为文物都被掠夺了吗?

也很遗憾,没有去华盛敦的史密斯博物馆和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估计去卢浮宫的中国人不少,不过在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和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时,很少遇到同胞。旅行社的线路中,几乎也都很少安排博物馆之行。

说实话,电影总有相似之处。《国家宝藏2》里面,总统从密室里出来后,看见的是一辆擎天柱卡车,瞬间串戏,柱子哥可以出场了。凯奇和哈里斯的伦敦街头飙车戏,也有点《勇闯夺命岛》里旧金山追车的影子。其中出现抢车的那个镜头,车主人就像是《勇闯夺命岛》里的悍马主人啊。还有油桶掉落的情节,在《勇闯夺命岛》里掉的是水桶。

《国家宝藏》观后感10

今天观看了《国家宝藏》第一季的第四期,其中杜虎符的前世今生尤为吸引我。

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长约十公分,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左半交给将帅,右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合并使用,持符者即获得调兵遣将权。虎符到了隋代被改为麟符,而到了唐代,唐高祖为避其祖李虎的名讳,又将其改为鱼符或兔符,甚至龟符。到了后世它逐渐演变成令牌等物,于是这种动物形状的兵符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杜虎符的前世

这次的国宝守护者刘奕君所守护的文物是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杜虎符。

杜虎符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兵甲之符,专门用作调遣杜县一地的兵将,它各分其半,右半在君王之手,左半存于杜县军事长官。如若征调五十人以上的士兵,必须合符才可行军令,所以每个入伍的士兵,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认识自己所在军队的虎符,所有的士兵都严守“不见虎符,誓不发兵”的底线。

杜虎符的身上有铭文四十个字,其中有两句话“右在君,左在杜”。而秦国只有一个帝王称过君——秦惠文王,由此,杜虎符应该是在秦惠文王时期铸造的文物。先秦时期,诸侯国之间征战频繁,君主首要把控的就是军权,而虎符作为一种可以实施调兵遣将的工具,不仅可以更好地保障君王调兵遣将的权力,也是一个国家军权高度集中的象征。

这不由让我想到《诗经》里的诗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谁说没有战衣?与君同穿战袍。君王征师作战,修整我们的戈与矛,与君同仇敌忾。可以想见,在战争繁多的冷兵器时代,战事紧急,为了迅速调兵遣将,虎符一合,备战工作紧张进行——这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秦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杜虎符的今生

虎符是中国古代对当代密码学认证的一种朴素追求。

当代密码学大致分为认证和保密两个领域。从古至今,从虎符到如今的指纹认证(属于认证领域),保险柜的密码(属于保密领域)等等,当代密码学传承着虎符的这种精神。例如,我们给电脑设置一个开机密码,这相当于铸造了虎符的左边;登录电脑时,我们输入的开机密码相当于虎符的右边,左右相合,开机无碍。

如今,在信息安全领域,我们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就。自从中国举办了RSA大会20xx信息安全国际论坛(它属于RSA大会的一个分支)后,我国密码管理局陆续发布了SM系列算法。这个系列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商用密码标准算法,从而使我们摆脱了对国外算法的依赖。

在现实生活中,听上去高深莫测的SM算法其实离我们很近。例如,SM7算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类IC卡,门禁卡中,这相当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手持一张虎符来认证我们的身份。

从古代的杜虎符到现代的密码学,变化的是时代和科技条件,不变的是“认证虎符”所蕴含的信息安全的智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诗酒趁年华”,不惧困难,乐观创造,让虎符精神永续活力。

《国家宝藏》观后感11

最近,央视播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火了。这档耗时两年制作的诚意之作,号召九大最具分量的国家级博物馆(院),每家甄选出3件镇馆之宝亮相。每件国宝都有一个“保护人”,由明星演员演绎国宝的前世故事。

《国家宝藏》有多火?朋友圈里到处可见人们为这部节目点赞、各路好友竞相向我推荐“一定要看啊”,连一向高冷的豆瓣网友也给其打出了9分以上的高分。当然,《国家宝藏》有很多走红的理由。比如让我印象深刻的,有大气磅礴的解说词,以及华丽酷炫的舞美效果。连在年轻人、二次元们扎堆的B站,《国家宝藏》的热度也排名前列,很多弹幕为其精良的制作水平点赞,大呼“真是良心综艺”。

在华丽的外表之外,《国家宝藏》之所以成功,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颇受欢迎,一方面在于其打破了传统的文化节目固有思路,敢于创新,采用了一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述方式。比如,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如果用传统的字幕或者旁白方式呈现,不仅不具象,还很枯燥,而《国家宝藏》采用了情景剧的方式,“演活了”文物背后的故事。尤其是敢于使用“自带流量”的当红明星,台词中还穿插了不少网络流行语,虽然不乏争议之声,但在我看来要达到文化科普的目的,首先要让大众有了解的兴趣,否则再好的内容,没有人愿意看也是做无用功。以明星提升人气,正是大胆创新之举,况且在节目的效果呈现上,各位明星们的演技也可圈可点,值得肯定。

另个一方面,《国家宝藏》的好,还在于在文物背后见人、见情。如果只是展示文物,《国家宝藏》可能不会这么火。正是因为在节目中引入了一系列与文物有关的人物,向观众表现了他们对文物的情感与思考,才让这一节目更加打动人心。比如节目请到了74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仇庆年现场演示,除了让观众更清楚地了解古代绘画颜料的制作难度以外,老人独自去深山老林里寻找能作为颜料的矿石等故事,更让人感受到了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老中青三代故宫志愿者的亮相,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们的虔诚和敬业。这让我想起曾引来万人空巷的《舌尖上的中国》,在展现食物的美味之余,也讲述了与之相关的人的故事:厨师对美味精益求精的追求、地方特色美食背后的人情故事、一场家宴中的亲情与乡愁,也许比食物本身更加打动人心。

《国家宝藏》广受欢迎,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文化传承,不能守旧僵化,更不能拒绝创新。只有用当下的社会语言讲出来、用当下年轻人能接受的方式传播出来,才能赋予其时代魅力。只要选对了表现方式,厚重的文化之美在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同样能赢得公众的追捧。

《《国家宝藏》观后感11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