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百家讲坛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百家讲坛观后感1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由王立群老师为我们解读《史记》———秦始皇之唐人论秦。
本节主要讲了唐朝人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他们评价秦始皇有什么特点。
通过王立群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秦始皇在唐朝人的心目中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统一的评价,有批评也有肯定,但从很多评秦的史料来看,秦始皇备受唐人的关注。但他也成了一个警示皇帝教育的反面教员,王立群老师说,皇帝是需要人来约束,没有约束的皇朝都很短命,而皇帝都怕失去皇权,正是因为这点,大臣们才有机会教育皇帝,于是,教育皇帝的最佳人选,便是秦始皇。
在秦始皇对许多皇帝起到警示作用的同时,晚唐大诗人杜牧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提出,秦国的速亡,是因为秦王太过于骄奢淫逸,太重视自己的享乐了。而且,一个帝国的灭亡自身的原因是最主要的,只要对他的臣民不施仁义,不爱自己的老百姓,心里没有老百姓,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会抛弃这个君王。在后人感叹秦国的速亡的时候,没有吸取到秦国速亡的经验,结果自己又亡国了。在秦朝,还有一件大事——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有两种记载,一是司马迁,二是卫宏,在卫宏的记载中,秦始皇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暴君,而在司马迁的记载中,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事出有因的。但唐朝的四位学者——颜师古、张守节、李善、李贤在为古书作注释的时候都选择了卫宏的说法。由此可见,在唐朝人的心中,秦始皇是一个及其阴险的暴君。
在唐人对秦始皇的评价与王立群老师的讲解中我明白了:事情是有多样性的,每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都不一样。
百家讲坛观后感2今天看了百家讲坛,这次王立群教授主要讲的是“合纵连横”,说实话,刚刚听到这个词的确有点陌生,下面,我就向大家来说说什么叫合纵连横吧!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
讲一个关于合纵连横的典故吧。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国的使臣张仪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秦王愿意和大王结成兄弟之国。大王如果能同齐国断交,秦国愿献地六百里,两国永远和好。”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便一口答应下来,并派使者同张仪一起来到秦国,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刚入秦国境内,张仪就假装从车上摔下来,称病不出,拒绝会见楚国的使者。楚怀王见秦王迟迟不肯献地,以为秦王担心楚与齐的断交不够彻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骂齐王。齐王被惹怒了,坚决和楚国绝交,并且与秦国建立了联盟关系。当楚使再次向张仪索讨献地时,张仪却说:“哪有六百里地献给你们,一定是听错了,只有六里宽嘛。”楚怀王发觉上了当,决定发兵攻秦,结果受到秦、齐两国夹攻,楚国大败而归。接着,在蓝田交战中,楚国又被秦国打败,割给秦国两个城市。从此,楚国就一蹶不振。这就是张仪采用连横政策,帮助秦王离间敌国联盟,扩张秦国势力的典型例子。
合纵连横就是一种外交的国策选择,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其历史作用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是智慧的一种表现。
百家讲坛观后感3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我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在我的面前总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处理为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
其实,身为教师不光要看看。学生们也可以看看答案补充纪连海讲的《纪晓岚之谜》最好看,通过《纪晓岚之谜》我知道了纪晓岚先当官,然后犯了错误,被发配到新疆。在去新疆的路上,他写了好多好多文章,后被编成《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在新疆待了两年,因为要编《四库全书》,又被调回到北京。《四库全书》编了十年,编书特别辛苦,十年中还累死了好多人,幸好纪晓岚没死。这部书总共写了七卷,保存到了中国的七个地方,有北京颐和园,北京故宫,台北,沈阳等。后来,有几个地方的书因为外国人的侵略被烧毁,还有几个地方的书全部保存到现在。
通过这个讲坛,我的脑子里又增加了许多知识。我想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登上讲坛,为大家讲知识。
百家讲坛观后感4在这些天来,我一直在收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是由教授于丹讲的《论语》。她在这里讲述了如何以道德的观念,来对待人生。对待身边的一切事情。听着她的演讲,我一次次地感悟着。畅想着……于是我写出了自己对道德的看法。大家都知道《论语》就是讲道德的,
刚才看到了中央电视台播发的对待中国游客提出了几条建议和意见,让大家遵守道德的规范,其实这些建议都是在《论语》里说过的话,也是孔子让人在小时候树立的礼貌行为。如果我们在小时侯都能学学"论语","论语"是孔子教弟子在课堂上的课堂笔记,后来让学生们整理出来的教材。其实如果这些良好的品德就会从小树立起来。那么每个中国人的素质就会提高一些。就不会有说随地吐痰和出口不逊的事情出现。于丹教授说:学论语对创造和谐社会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这就是当前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播放学习论语的原因。
论语里述说的就是要学会感激。于丹教授说:学会了感激,就学会了如何乐观的生活。她还说:如果你对经常为一些小事流泪,那么你就看不不见星星和太阳。对世界上的万物,要心存感激,人生就不再单调,而会显得更加美好。一个人要懂得学会感激,感激是一个人应树立的美德。也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素质。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是啊,我认同于丹教授的观点,也同意论语里说的哲理性的话语。我认为:要记住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错,那是一种豁达和宽容的体现。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的心胸就会是宽广的。
退一步海阔天空。你的胸怀是无比的宽大。人生是一场战斗,需要你有技巧,让你有睿智和智慧。
百家讲坛观后感5放假回家的时候,爸妈推荐我有时 ……此处隐藏4468个字……后感12
今天看了百家讲坛,这次王立群教授主要讲的是“合纵连横”,说实话,刚刚听到这个词的确有点陌生,下面,我就向大家来说说什么叫合纵连横吧!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与军事政策。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
讲一个关于合纵连横的典故吧。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国的使臣张仪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秦王愿意与大王结成兄弟之国。大王如果能同齐国断交,秦国愿献地六百里,两国永远与好。”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便一口答应下来,并派使者同张仪一起来到秦国,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刚入秦国境内,张仪就假装从车上摔下来,称病不出,拒绝会见楚国的使者。楚怀王见秦王迟迟不肯献地,以为秦王担心楚与齐的断交不够彻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骂齐王。齐王被惹怒了,坚决与楚国绝交,并且与秦国建立了联盟关系。当楚使再次向张仪索讨献地时,张仪却说:“哪有六百里地献给你们,一定是听错了,只有六里宽嘛。”楚怀王发觉上了当,决定发兵攻秦,结果受到秦、齐两国夹攻,楚国大败而归。接着,在蓝田交战中,楚国又被秦国打败,割给秦国两个城市。从此,楚国就一蹶不振。这就是张仪采用连横政策,帮助秦王离间敌国联盟,扩张秦国势力的典型例子。
合纵连横就是一种外交的'国策选择,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其历史作用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是智慧的一种表现。
百家讲坛观后感13我是《百家讲坛》一名忠实的小“坛友”,收看这个节目已经两三年了。古人云:“以史为镜,能够知兴替。”这个节目增长了我的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节目是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讲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有人说秦始皇是一个暴君,暴虐无道,也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听了王教授精辟的讲解和独到的见解,我对秦始皇有了新的认识,也了解了许多这位“始皇帝”鲜为人知的故事。
世人对秦始皇的功过评说不一。他有许多伟大的功绩,像众所周知的灭六国、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统一车轨、修建驰道和水路等等。并且秦始皇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国,由于没有听取老将军王翦的意见,而是派遣了没有经验的李信,李信大败而归,秦始皇事后十分后悔,便亲自去王翦家认错,请王翦亲征伐楚。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错就改的品质和他宽厚的胸襟气度。
当然秦始皇犯的错误也不少,他增加税赋,刑法严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甚至听信术士的邪说歪道,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使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他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虽然保卫了领土,并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迹,却也埋葬了无数的生命,家喻户晓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就是百姓们对秦始皇暴政的控诉。
王立群教授还告诉我们,“焚书坑儒”这个典故也是有争议的。“焚书”就应是指焚烧经书,“儒”并不是指儒家的读书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经书,坑术士”,这是后人对秦始皇的误解。除此之外,我还明白了与秦朝有关的“奇货可居”、“指鹿为马”、“图穷匕见”等成语的由来,真是令我受益匪浅。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个节目呢?那么每一天中午12点45分,我们就相约《百家讲坛》吧!
百家讲坛观后感14近一段时间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红极一时,其间的易中天品“三国”、阎崇年评“清史”、张瑞芳说“聊斋”、刘心武谈“红楼”。虽其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是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理解,使其收视率大大提高。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对我们中学历史老师也有不少启示,《百家讲坛》却能深受大众欢迎肯定有其优秀之处,所以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学习、借鉴《百家讲坛》的长处也是很有必要的。
“课程悬念化”就是值得历史教师学习的重要技巧。悬念的设置是为了引起观众紧张而期盼的情绪,《百家讲坛》的学者充分利用悬念作为牵引,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在历史教学中,悬念同样能够运用于新课导入、授课过程、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使授课场景波澜起伏,给学生留下无尽思考和品味。
“场景生动化”也是值得历史教师借鉴的。所谓的场景,包括授课过程中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情景表演等。《百家讲坛》超多运用上述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讲座的幽默感并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这一点,历史教师透过借鉴与钻研,一样能够做到。
“知识故事化”是《百家讲坛》值得借鉴的另一大“法宝”。之所以此刻的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重要原因在于,历史教师将精彩的历史史实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条理论,完全消磨了学生的兴趣。相反,《百家讲坛》那种故事化的讲述却充满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情节,这也是其深受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历史教师如果能尝试着将历史知识进行故事化的改造,并在讲故事的过程透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那么这样的历史教学必须是十分成功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15下午,我们在老师的推荐下观看了于丹教授讲述的《论语——天地人之道》,我也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论语》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此而无比强大,所以现在人们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这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
我们要时刻记住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天人合一”。人对自然万物,应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这是一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
我觉得视频中还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评估二十一世纪一个国家是否富强,不仅仅用国民生产总值GDP来评估,还应该用这个国家的百姓内心的安宁与幸福感,也就是GNH。
我国在上一世纪八十年代末曾经参加过一次国际调查,数据显示,当时我们的国民幸福指数只有64%左右。91年再次参加调查,升到了73%左右,而96年又下跌到了68%。这是一件很令人困惑的事情。这些数据说明,当一个社会物质文明极大繁荣,享受着这种文明成果的现代人就有可能遭遇更为复杂的心理困惑。用教授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一次子贡问孔子:“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孔子说:“如果有这样一个字,大约就是‘恕’字吧!”恕的意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宽恕他人。比如我们有很多时候,本来已经过去的一件事情,而我们还是不断的自我咀嚼,然后一次一次再受伤害,其实该放下时且放下反而更好,因为你宽容别人,就是给自己留下一片天空。你的胸怀越大,很多事情也就越小。
这节课我收获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那对生活更高层次的理解。